编者按:“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摘自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故事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一段段改天换地的红色征程,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党的故事,一位位顽强拼搏的共产党人,不仅诠释着我们党“从哪里来”,也指引着我们党“走向何方”。
在建党100周年和江苏举办第十四届全运会的重要节点,特开设【红色体育 红色全运】专栏,讲述体院人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投身体育教育事业的励志故事,让师生了解体院红色历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优良传统,弘扬体院精神,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不懈奋斗。
自退休以后,王爱兰教授每天的生活轨迹是这样的:天渐渐破晓,大地朦朦胧胧的,她已然做好准备工作,开始用自编的一整套艺术体操动作来抵御多年运动生涯留在她身上的伤病,一边干劲十足的锻炼一边传来爽朗的笑声,容光焕发的样子让人很难将她与79岁联系起来。
择一事,终一生,王爱兰的名字始终与体操密不可分。
原任我校体操教研室主任、全国艺术体操教材编写组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王爱兰,如今已79岁高龄。虽然离开了教学岗位近20年,但她对艺术体操教育工作的热情却未减半分。
结缘体操事业之路
“在我们那个年代,体育普及程度非常高,学校里到处都是运动的身影,我就是在那样的环境熏陶下,喜欢上体操的。”1956年,正在汉中一中上初中的她在启蒙教练段为真先生的帮助下积极参加体操训练,经过层层选拔后作为江苏省代表之一去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此后回校继续坚持在课余时间进行体操训练,1958年暑期,她在江苏省体委举办的体操夏令营中集中训练了一段时间,便被选派参加当年举行的全国体操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正是这次比赛让王爱兰得以进入M88就读,接受专业的体操训练。她与体操正式结缘。
之后的求学时光对她来说是无比充实且忙碌的,在进行日常训练的同时还要兼顾文化课学习。中专三年,本科四年,一共七年的学习时光,王爱兰每年都会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比赛前夕也常需要耗费几周时间来进行集训,为了补习因比赛耽误的文化普修课程和其他技术实践课,不论寒来暑往,她都坚持在校学习和训练,尽管家在距离南京并不遥远的汉中,但她在七年的求学生涯里仅仅只回过一次家。
刚入学时,王爱兰就参加了备战第一届全运会的集训,在李思德教练的指导下,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她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健将级规定动作和自选难度成套动作,并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取得了好成绩。1960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她达到了体操运动健将等级标准,获得了运动健将称号。之后,在1964年举办的全国体育学院体操比赛中,王爱兰夺得女子个人全能、平衡木和跳马三个单项冠军,同时,她所在的M88女子体操一队获得女子团体冠军。这次比赛意义非凡,改变了M88在全国体育院校体操项目中的排名,也让当时学校体操队获得了国家体委的资助,为我校体操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再有伤,忍一忍就过去了。”回想起那段忙碌且充实的训练时光,王爱兰这样说道。一次训练中的意外曾让她右肘部关节骨折,在那个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年代,她没有办法在学校接受及时良好的救治,为了不耽误接下来的课程,王爱兰只能选择使用用手绢将骨折处简单包扎来暂时缓解疼痛。时至今日,她右胳膊做弯曲动作时还有些许勉强。
参与八届全运回忆
第一届全运会结束后,王爱兰便成为了江苏省体操队伍的一号种子选手。肩负着争金夺银的任务的她,日常训练的强度和难度随之加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十分艰苦,他们这些需要做各种高难度空中动作的体操运动员却只有稻草做的垫子作为防护,提起那段时光,她对这些艰苦的环境一笔带过,不断强调的只有:“教练的悉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即便带着满身伤病,也只想着坚持下去,为体操事业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之后,她便作为江苏省的优秀代表参加第二届全运会,而就在比赛间隙进行训练时,本应轻松完成的高质量动作却因对场地的不熟悉导致她膝盖意外受伤,肩负着学校夺奖任务和第二次通“健将”目标的她,将伤口简单处理打了封闭针之后选择带伤上场,“我紧张极了,心理压力让我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翻越的时候感觉自己在飞。”这就是王爱兰老师对第二届全运会的全部回忆。这次比赛虽然没有获得预期的名次,但她仍以72.15的优异成绩超过了新的健将级标准,成为了当时西北地区仅有的两位获得“体育健将”称号的选手之一。
第三届全运会是王爱兰体操事业的转折点——她开始正式转战幕后工作,受邀以创编人员的身份参与第三届全运会团体操、《红旗颂》第五场团体操的编排和训练工作。初为人母的王爱兰,要赴北京进行长达一年的学习和工作。“在北京的那段日子,我十分想念留在家里的孩子,在坐火车时满脑子都在担心他们的衣食起居,以至于慌神坐过了站点。工作期间看到同事抱着小孩,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会忍不住的一直盯着他们看。”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母亲是如何在异乡度过那充满思念的日日夜夜。但也正是这一年多与众多专业人员一起学习的特殊经历,让她开始走上艺术体操的道路。
第五至第八屆全运会,王爱兰作为科研人员和裁判员开始转入幕后工作,她的科研成果《艺术体器械动作技术原理及1500例》参加了第五届全运会体育成果展,之后连续两届全运会作为大会在编的艺术体操项目科研人员完成了调研任务,同时由她编写的《艺术体操》一书,被归类为中小学教师参考书。之后,她通过长期不断钻研编写的《艺术体操运动训练之研究》作为国家体委系列科研成果参加了全运会科研成果展、书展。直至第八屆全运会,王爱兰以艺术体操裁判的身份最后一次参与其中。
“不会当教练的老师不是好裁判”,这句话正印证了王爱兰老师全能型体操人才的身份,也见证了她为艺术体操事业奉献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数十载光阴。
不断探索教育科研
1978年,艺术体操被引入中国,我校便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国内尚未出版研究艺术体操的相关论著,“没有人教动作分解,没有人讲原理方法,那我就自己来!”王爱兰通过对我国体操运动员多年的跟踪调研,通过一系列的测试、观摩比赛、查阅资料后进行对比分析,不断的积累知识和数据,形成了自己对艺术体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王爱兰老师看来,“生活经历即是教材”。
1977年,我院运动系招收了七名体操专业的学生,由王爱兰进行辅导。王老师认为体操专业的学生应该全面掌握体操技能,因此她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严格、系统训练,不仅局限于教授竞技体操,还要求学生掌握团体操、艺术体操、舞蹈以及相关的理论,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动作展示。除了每周16个学时的专业课之外,每天的早操时间也变更为体操教学时间,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七名学生进步飞快,不但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全国体院体操比赛,而且成为第一批把艺术体操作为表演项目展示给全院师生和外来宾客的学生,圈内人称“七朵金花”。如今“七朵金花”都已成为业界知名的学者、教练等,为我国艺术体操事业奉献了智慧和青春。提起她们,王爱兰老师难掩自己满眼的骄傲与自豪。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科研报告会上,王老师播放了由她编排这七个学生的毕业录像——《艺术体操中的舞蹈》,得到了各高校的一致好评。回想那段编排的时间,她感慨道:“大家对录像、剪辑什么都不懂,都是边拍边摸索着学习,三小时的视频,录像十五天,剪辑三个月。从零开始,拍完了也都学会了。”
临退休前,适逢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王爱兰老师意识到:艺术体操是充满体育美的运动,虽然高雅但不应小众,应该成为全民健身项目。于是她作为全国艺术体操教材组的组长,带领全国体院二十多名艺术体操教师积极投入创编工作,经过教学实验、录像、修改、再实验等一系列庞杂的过程,将各自对艺术体操的所学所悟不断地打磨汇编,最终形成以M88为主持单位创编的《大众艺术体操》。王老师认为,将全国体院艺术体操教师多年来的所学所得进行总结分享,并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让艺术体操的人才培养、精神传承得到更好的发展。2002年,这本书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成为目前国内各体育院校普修通用教材,填补了大众艺术体操的一项空白。
“半路出家,38岁改行”王爱兰老师这样戏称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她研究成果斐然,作为运动员的她奖牌琳琅满目,作为人民教师的她桃李满园。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时至今日全身上下仍会时刻发作的大小病痛,也是对缺席陪伴儿女成长的难言愧疚,尽管如此,但她并没有丝毫后悔自己当初的为体操做出的选择,也一直强调那段经历就是她一生的财富。“体操是我生活的全部”,讲到这里,王爱兰老师拿出让自己的最初与体操结缘的那张健将证书缓缓打开,指着夹层中几张有些破损的纸片说道:“这是同学们给我写的祝贺语,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物资极其匮乏,但得知我获得‘运动健将’的荣誉,同学就撕下日历和讲义的背面写下祝福语送给我。这些饱含着同学们情谊和我对于体操初心的纸条,已经保存61年了”。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凭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体育精神为艺术体操事业添砖加瓦,体操见证了王爱兰老师的成长和蜕变,也已然融入了她全部生命和灵魂。
人物介绍:王爱兰,女,1941年12月20日出生,江苏汉中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M88,曾在我校体操教研室任教,教授体操、艺术体操、团体操以及体育绘图等课程。1992年升任教授职称,任体操教研室主任。1983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获奖经历:196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4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二等奖。1985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章。1985年和1992年两次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1994年至2001年退休前担任江苏省教委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体育教育评审组组长。1996年获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被国家体委聘为第三届全园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艺术体操教材组组长,同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1998年获国务院“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的表彰,并荣获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2002年编撰的书籍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审核:杨柳)